2021/5/20
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 · 城市規劃系
2021年校慶學術報告會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城市規劃系2021年校慶報告會于5月20日下午在文遠樓106報告廳隆重召開。報告會開篇的特別環節由系主任卓健教授主持,同濟大學黨委副書記彭震偉教授、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黨委書記劉頌教授先后致辭,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院長李翔寧教授到會祝賀,共同見證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志強教授“CiMA(人類數字城市圖譜)全球科學家計劃”首發的重要歷史時刻。大會報告上、下半場分別由程遙副系主任、陳晨副系主任主持,唐子來、孫施文、王德、戴慎志、沈清基、張尚武6位教授圍繞“繼往開來:十四五開局之年的規劃展望”的報告會主題先后作主旨報告。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副院長王蘭教授、副院長耿慧志教授進行了精彩點評。規劃系宋小冬教授、潘海嘯教授、鈕心毅教授、黃建中教授、黃怡教授、劉冰教授、張立副教授等30多位教師與研究生們參與了現場討論。報告會全程通過騰訊會議和Bilibili平臺同步直播,線上參會人數超過4萬余人次。
嘉賓致辭
在大會開幕致辭中,同濟大學黨委副書記彭震偉教授指出: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一百周年,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歷史交匯點上,我們迎來了“十四五”規劃的開局年。處于“三新一高”發展新時代背景下的規劃學科,應當在服務國家戰略基礎上,更好地構建學科目標、體系和發展策略,并促進與相關學科的交叉融合。
隨后,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黨委書記劉頌教授代表學院致辭,鼓勵包括規劃系在內的學院師生繼續心懷國家戰略、貫徹人民城市理念,并預祝本次校慶學術報告會取得成功,為同濟大學建校114周年獻禮。
吳志強院士:“人類數字城市圖譜”全球科學家計劃首發
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志強教授在本次校慶學術報告會上首次發布了“CiMA(人類數字城市圖譜)全球科學家計劃”。CiMA計劃由世界人工智能城市規劃聯盟(GUPAIL)和世界規劃教育組織(WUPEN)聯合發起,以全球13861個城市為基礎進行圖譜構建,并由多國院士以及專家學者組成的科學家戰略委員會帶領指導。本計劃不以營利為目的,全流程公開透明,積極促進各方協作,堅持學術民主,提倡自主探索創新,并在組織間建立信息共享機制,實現信息靈敏更新,從而迅捷應對變化,共同構建最具創新活力的城市圖譜。
在吳志強院士帶領下,CiMA計劃已經完成了三項核心基礎文件的制定,即《CiMA1.0技術標準》、《CiMA基金會計劃》和《CiMA眾籌共享獎勵計劃》。吳志強院士對在計劃準備階段做出貢獻的所有人員表示感謝,并號召城市研究領域的廣大有志之士共同加入這一計劃,為人類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
唐子來教授:上海市“十四五”規劃的發展定位和空間格局淺議
上海市人民政府參事唐子來教授的報告從上海“十四五”規劃的發展定位和空間格局兩個方面展開。“十四五”規劃對上海的定位包含兩重內涵:一是國內大循環的“中心節點”(即“全國經濟中心城市”),二是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鏈接”(即在國內經濟網絡和國際經濟網絡之間發揮鏈接作用的“門戶城市”)。當前,上海建設“門戶型全球城市”取得了顯著成效,但對標“中心型全球城市”,上海還存在顯著差距,需要“借外力”和“練內功”。
“十四五”規劃提出上海城市空間格局可以概括為“中心輻射、兩翼齊飛、新城發力、南北轉型”,具體貫徹了習近平總書記對上海作出的“強化四個功能”的重要指示。“中心輻射”對應強化“全球資源配置功能”和“科技創新策源功能”,特別加強中央活動區和城市副中心的功能發展;“兩翼齊飛”對應強化“開放樞紐門戶功能”,包括向外連接全球網絡的“東翼”和向內輻射區域腹地的“西翼”;“新城發力”和“南北轉型”對應強化“高端產業引領功能”,強調新城產業發展應當邁向更高的“價值區段”,從“一般制造”到更具輻射效應的“先進智造”,并且邁向“先進智造”功能和“科技研發”功能并重。唐子來教授特別指出,新城發力要重視“城市-人才-產業”的因果邏輯,城市吸引高端人才,高端人才吸引高端產業。
孫施文教授:城鄉規劃學科與國土空間規劃
孫施文教授在報告中提出,要理解我國城鄉規劃的發展脈絡和趨勢,必須辨明城鄉規劃學科發展和實務工作的關聯性和差異性。規劃學科是依據問題疑旨、概念框架、理論和方法劃分的;而規劃實務工作以解決問題為核心,有明確的目標和任務邊界,需要通過多學科協同解決實際問題并實現責任安排。縱觀國內外規劃學科發展歷史可以發現,各國規劃學科發展與其規劃實務工作演進密切相關。
國土空間規劃的實質性內容包括四個方面:制定空間發展的指南和藍圖、謀劃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布局“三生空間”和管控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從城鄉規劃到國土空間規劃有“四個未變”:國土空間規劃的規劃屬性和特質未變;以人為本和可持續發展的根本目標未變;建立與目標相適應的空間秩序和功能關系的核心任務未變;以土地和空間使用為對象、以用途管制為基礎的作用方式未變。在國土空間規劃工作中,從業人員需要具備組織各類國土空間使用的能力、協調多學科知識關系的能力和實踐性思維能力,城鄉規劃學科應當發揮“多學科協同交互的主干型學科”的作用。
最后,孫施文教授從國土空間規劃內容的內在邏輯、國土空間使用及國土空間規劃的知識領域、國土空間環境構成等方面進行了總結。強調用途管制是國土空間規劃的基礎,并提醒規劃師在借鑒國外空間規劃經驗時,應特別注意中國城市與西方城市在地域空間規模尺度上存在明顯差異。
王德教授:時空行為規劃助力數字城市發展
王德教授創新提出了“時空行為規劃”的概念。與傳統空間規劃不同,時空行為規劃的對象是時間和空間,以及人在時空中的出行與活動,通過需求偏好分析、行為模擬預測和個體智慧出行方案規劃等方法,實現時間、空間、行為的聯動優化配置,從而使城市實現更高質量的空間利用。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時間、空間、和行為的聯動優化已經普遍存在,每個個體都在不自覺地調整自己的慣常行為,找到與周圍環境最大程度匹配的時空活動模式。城市演進的基本動力之一就在于市民對自己行為的合理化調整。時空行為規劃是將這一個體自發的過程施加干預,使之更加合理、更加快速,并達到總體最優。時空行為規劃從空間、時間和個體行為三個維度統籌優化城市的動態空間配置,包括空間資源規劃、時間資源規劃和個體行為策劃三個部分。
報告結合上海翔殷路隧道交通需求管理的實例分析,說明時空行為規劃如何通過時間資源調配,解決空間需求矛盾;通過行為的優化,提高時空間使用效率。即通過時間、空間、行為的聯動優化配置,實現城市更高質量的運行。王德教授認為,時空行為規劃拓展了規劃師施展才能的空間,帶動空間規劃走向人本化、科學化與智能化,而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技術將進一步擴大時空行為規劃的應用場景。
戴慎志教授:國土空間支撐體系規劃研究
戴慎志教授的報告重點探討國土空間支撐體系的規劃研究。國土空間支撐體系由安全防災系統、交通系統、水系統、能源系統、信息通訊系統、環境衛生系統等構成。為整體支撐國土空間各項活動的正常進行,國土空間支撐體系規劃應超越過去獨立的單專業、小系統規劃模式,采用統籌協調、專業互動、功能明確的大系統綜合規劃模式。綜合防災、綜合交通、能源綜合、信息通訊等都應突出“全域全要素”的規劃要求,關注覆蓋農業農村地區。在規劃實施中,規劃部門不僅要解決技術問題,還要幫助政府明確空間管控要求。如國土空間綜合防災系統規劃中的災害控制線劃定,需要與相關專業部門共同商討,劃定主要災害控制線,進而制定相應管控措施和規定。
在城鄉基礎設施服務品質提升、減少破壞和合理修復生態環境的整體需求背景下,戴慎志教授提出了在國土空間基礎設施規劃建設中,實現綠色基礎設施、智慧基礎設施、安全基礎設施、集約基礎設施的要求和思考。強調國土空間安全格局具有基礎性作用,需要在生態空間、農業空間、城鎮空間中實現劃定與管控;區域交通系統面臨生態資源和生態環境的緊約束、土地資源的緊約束,鐵路、高速等區域交通體系可采用架空或分層架空方式少占農田、實現區域交通的高效利用,并倡導以交通干線為載體的區域基礎設施廊道規劃管控方式。
沈清基教授:致廣大而盡精微:規劃學科“繼往開來”的若干斷想
“致廣大而盡精微”引自《中庸》。沈清基教授認為這一理念對規劃研究、規劃理論、規劃實踐、規劃學科具有重要意義。“致廣大”指具有遠大之志,“盡精微”指具有務實之心,二者具有雙向耦合的特征。城市規劃學科內涵豐富,規劃對象兼具“廣大性”和“精微性”的特點,而當下的規劃技術可以支撐規劃從“廣大”“精微”兩方面展開。面對當下快速發展的客觀世界,規劃師考慮問題的深度和廣度拓展是應有之義,有必要將“致廣大而盡精微”與規劃學科的“繼往開來”結合思考。
“致廣大”對規劃學科的德性、格局、學問和使命進行了概括;“盡精微”對規劃學科的態度、能力、設計、風格、境界提出了要求。沈清基教授通過案例闡釋了“致廣大而盡精微”與城市規劃的關系,提出規劃工作既要考慮城市宏觀發展戰略,亦要重視微觀的城市設計和生態保護,才能將規劃工作的“中性”本質,推向“優性”發展,進而實現規劃學科的承前啟后、繼往開來。規劃師需要從規劃本質、人的本質及人居演變本質中抓住“本質規劃”,注重在人學理論、泛規劃學理論、優軌學理論等的學術支撐下,開展規劃實踐工作,“人”的重要性必須得到重視。
張尚武教授:新發展格局下上海新城規劃建設思考
張尚武教授回顧了上海新城發展的歷史與經驗,肯定了過去20多年新城建設取得的長足發展,但在新發展格局的要求下,仍然是上海發展的短板。上海新城發展規律的規劃認識尚有不足,主要表現在目標設計不夠清晰、缺乏有力的推動機制、要素支撐和規劃建設過程上缺乏聚焦等方面。
從“適應發展新常態”到“構建新發展格局”是“十三五”到“十四五”的重大轉變,這一轉變應當在新階段上海市域空間發展格局上得到體現。在“上海2035”戰略規劃中,上海全球城市的功能邏輯應從核心維度(經濟影響力)、支撐維度(科學影響力、文化影響力)和基礎維度(人力資本、物質資本)三個方面展開,進而構建“中心輻射、兩翼齊飛、新城發力、南北轉型”的新發展格局。其中,新城規劃建設是“十四五”時期上海新空間格局建構的重點。新城不再被視為中心城區的外延板塊,而更強調獨立、綜合性節點城市的內涵。“新城發力”關鍵在于聚焦新城目標的政策機制設計,包括:目標導向上,確立功能和空間調整清晰的目標;時間維度上,構建的從現實到目標的行動框架;空間統籌上,形成中心外圍差異化的分區政策引導;推進機制上,促成各類空間政策的聚焦和協同能力;動態調整上,注重階段性政策評估與規劃彈性應對;治理模式上,探索市場活力與行政區治理體系創新。
總結發言
專家主旨演講后,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副院長王蘭教授和副院長耿慧志教授作了點評發言。
王蘭教授認為,本次報告會包括了政策解讀、學科研究、支撐體系、前沿實踐等多方面的內容,包括對未來學科發展、后疫情時代規劃支撐體系乃至哲學層面的重要思考,當前城鄉規劃學科站在了繼往開來的時間節點,面向未來,規劃考慮的要素將更加復雜。
耿慧志教授指出,今年的校慶報告會具有“系統、廣博、熱點”三個特點,在國土空間規劃轉型發展背景下,傳統意義的城鄉規劃專業仍然處于核心地位;如何抓住新的發展契機,把城鄉規劃專業推向一個新的高地是我們面臨的重要任務。
在最后的閉幕總結發言中,卓健教授強調規劃事業是我國一項非常偉大的事業,充分體現了我國的制度優勢。在2021年這個特殊的時間節點上,“繼往開來”是對規劃的規劃,首先要做好規劃前輩思想和精神的傳承,而且需要全國規劃院校和規劃行業同仁們的同舟共濟,為我國規劃學科和規劃事業的未來發展共同努力。
圖文供稿:城市規劃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