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同濟大學116周年校慶之際,一年一度的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城市規劃系學術報告會于2023年5月24日下午于文遠樓A213成功舉辦。本次報告會的主題是“未來城鄉,規劃創新”,分為上下半場舉行。上半場由程遙副教授主持,由楊貴慶教授、張立副教授、曹湛助理教授做學術報告;下半場由鈕心毅教授主持,由王蘭教授、肖揚副教授、黃璜助理教授、鈕心毅教授做學術報告。七位老師在報告中展示了最新科研進展和成果,分享了對學科前沿的思考。
上半場
楊貴慶《鄉村進化:從“生產力-空間形態”關系理論看傳統鄉村人居空間演進》
楊貴慶教授以“鄉村進化:從“生產力-空間形態”關系理論看傳統鄉村人居空間演進“為題,深度思考當下傳統鄉村人居空間衰敗的原因及相應的應對策略。報告首先構建了“生產力——空間形態”關系理論,揭示了生產力的變革導致鄉村社會結構的巨變并深刻影響建立在社會結構基礎上的空間形態,并由此闡釋了傳統村落建成空間衰敗的歷史必然性。在關系理論的指導下,報告提出“鄉村進化”的觀點,通過重新定義新時代村落的新生產力、生產關系和社會結構,以具有時代特征的生產力賦能鄉村,實現其活態再生。
張立《鎮村視角下鄉村地區規劃管控體系的建構實踐與思考——基于若干特大城市的探索》
張立副教授以“鎮村視角下鄉村地區規劃管控體系的建構實踐與思考——基于若干特大城市的探索”為題,介紹了鄉村地區規劃管控的基本概念,指出了特大城市鄉村地區規劃管控的特點與訴求多元、邊界模糊、實施難度大等難點,通過對上海、杭州、武漢等特大城市鄉村地區規劃管控的特征提煉,歸納了鄉鎮規劃協同的郊野單元規劃、主導功能單元管控、單元詳細規劃覆蓋鄉村、生產力布局優化導向下多鎮多村聯編和以管控圖則加強村莊精細治理的五種體系類型,提出了鄉村地區規劃管控要縱向分級、橫向分類,分層分階段推進,強調了協同開發與保護、提升鄉村空間治理水平、建立動態的規劃實施運行機制、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的重要性。
曹湛《城市創新的空間機制、網絡過程與規劃對應》
曹湛助理教授以“城市創新的空間機制、網絡過程與規劃對應”為題,首先介紹了創新空間的背景:創新是國家、區域和城市發展的內生動力,改革開放至今,我國在創新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創新空間的形態也發生了轉變,但創新空間也存在分布不均勻、極化效應和邊緣鎖定等陰暗面;接著通過借鑒古典學派與制度學派、演化學派、關系學派等相關理論,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框架:以創新主體、技術和空間為“三個維度”,以語境結構、體制結構和利基空間為“三個層次”;并以長江經濟帶為研究對象進行了實證研究,最后闡述了面向創新的規劃應對思考。
下半場
王蘭《健康城市科學與規劃》
王蘭教授以“健康城市科學與規劃”為題,介紹了健康城區的評價標準。標準體系架構分為三大主題:健康的城鎮空間與設施、健康的自然環境與氣候、健康的社會氛圍與保障,在大主題下又分為19個具體的方面。該標準的特色體現在三個方面:(1)在建成環境方面增加了更豐富的維度,并增設平疫結合的內容;(2)密切結合規劃指標,面向決策者和規劃師,強調規劃可控和設計過程;(3)與上下級尺度的相關健康評價標準良好銜接,并與城市指標掛鉤。報告最后在每個大主題下選取了一個方面進行了具體指標介紹。
肖揚《規劃嵌入的城鎮空間擴張模擬優化方法研究》
肖揚副教授以“規劃嵌入的城鎮空間擴張模擬優化方法研究”為題,回顧了城鎮空間擴張面臨的挑戰、國土空間規劃創新以及城鎮開發邊界線的相關政策發展歷程;指出了城鎮開發邊界在規模形態、發展統籌方面的問題;強調了運用規劃思維和愿景,使城鎮開發邊界具有管控與引導雙重屬性的重要性;為了在既有的地理模型方法中嵌入規劃的戰略性意圖,提出了“1+5”的優化方法建構:將現有工作模式從管理匯總轉化為空間治理,以及探機制、分類型、分級別、定方向、多情景5種規劃引領路徑;介紹了蘇州在外部牽引下城鎮空間擴張模擬的實證研究,分別從區域協同、內部驅動、層級結構導向對城鎮空間擴張進行了多情景的模擬。
黃璜《全球城鎮化網絡下可持續城鄉關系研究》
黃璜助理教授以“全球城鎮化網絡下可持續城鄉關系研究”為題,指出傳統城鎮化視角下城鄉關系的簡單界定使得城鄉發展失衡的問題,并介紹了全球前沿的城鎮化理論研究。以全球城鎮化理論為基礎,報告聚焦流動性反映社會-空間
均衡的研究,為彌補傳統研究方法在跨區域跨尺度的復雜流動性現象上的缺失,提出了一個開放性、多維度的研究框架。選取以大數據分析(LBS)、空間句法分析、行為者網絡分析、小型人類學的類型形態學分析四種方法,對城市尺度、鄰里尺度、建筑尺度三種尺度空間進行社會
均衡性的研究,同時聚焦城鄉交接區的一個鄰里尺度,選擇三類代表性空間類型進行人類學范疇的實證研究,由此完善個尺度的流動性相互作用分析。
鈕心毅教授以“大城市空間結構優化中的人口-產業匹配及其影響”為題,基于上海案例,使用人口普查和經濟普查數據,探索了“十二五”到“十三五”期間在人口、產業布局優化政策導向下上海市常住人口和就業崗位的空間分布變化,從數量匹配、類型匹配兩個維度量化認識人口-產業匹配特征,并通過向心通勤變化揭示了人口-產業匹配特征對市域空間結構優化的影響。鈕心毅教授指出人口-產業數量匹配和類型匹配對于促進多中心格局的必要性,為大城市多中心目標導向下人口布局優化政策和產業布局優化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
本次學術報告會作為2023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校慶系列活動之一,同時也是疫情結束后城市規劃系的第一次線下校慶學術報告會,得到了我院師生的熱切關注。共計有50余位師生參加了本次會議,并在會上和報告嘉賓們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和交流。
供稿:林詩佳 桑田 顧睿星 吳雪菲 康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