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國地杯”第四屆全國大學生自然資源科技作品大賽在內蒙古呼和浩特落下帷幕。由我院干靚老師、顏文濤老師和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郭光普老師指導,城鄉規劃專業2018級本科生倪貝音、楊菡、朱雨菲、朱好雨以及生物技術專業2020級本科生戴棹宇五位同學合作完成的作品《“象”往的家園——人象共生視角下西雙版納景訥鄉特色鄉村發展模式探討》榮獲全國特等獎,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同時喜獲優秀組織獎。
本屆比賽由中國自然資源學會主辦,中國自然資源學會教育工作委員會、內蒙古財經大學資源與環境經濟學院、南京大學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廣東國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內蒙古自然資源學會承辦,內蒙古自然博物館、內蒙古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自然資源部碳中和與國土空間優化重點實驗室、《干旱區資源與環境》編輯部協辦,大賽主題為“踐行兩山理論·助力雙碳目標”,旨在呼應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要求,傳播資源國情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發展理念,促進廣大青年參與自然資源科技事業的積極性與創造性。大賽共收到有效作品181份。經過專家組層層遴選,共有65項作品成功晉級決賽,經過一天的決賽激烈角逐,最終決出6項特等獎,14項一等獎和45項二等獎,另有38項作品獲評優秀作品獎。

我校決賽作品源自城市規劃系專選課《自然資源保護與利用》的課程作業,聚焦自然資源保護與社會經濟發展之間的協同關系,以西雙版納州和景訥鄉兩個尺度的人象關系為研究對象,采用文獻研究、村落實地走訪、多元人群訪談、空間數據分析等方法,系統梳理人象沖突的政策歷程和管理措施現狀,深入挖掘人象關系演變的時空機理和沖突特征,凝練人象沖突的現實困境,提出防象護民、引象遠民、護象為民、愛象利民四大模塊的人象共生鄉村創新發展路徑和組合工具包,推動以生態扶持經濟、以經濟反哺生態的正向循環構建,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鄉村振興發展模式、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的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參考。

本次是我校第二次獲得自然資源科技作品大賽的特等獎,是近年來城鄉規劃學探索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下城市生態學和自然資源學跨學科合作創新教研模式的有益嘗試。通過參賽培養了學生的學科交叉意識、團隊合作能力及競賽答辯經驗,鼓勵學生勇于探索、敢于質疑的科研精神,也加強了城鄉規劃專業與自然資源領域相關專業以及其他兄弟院校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