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向全球城市的鄉村振興實踐”學術研討會順利召開
2019年6月13日下午,“邁向全球城市的鄉村振興實踐”學術研討會于同濟大學文遠樓順利召開。該會議由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上海市城市科學研究會和漕涇鎮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由同濟大學鄉村振興學院、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小城鎮規劃學術委員會、中國城市規劃學會鄉村規劃與建設學術委員會、上海市宏觀經濟學會城鎮經濟發展委員會和同濟大學城市建設干部培訓中心協辦。
會議嘉賓合影
會議由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院長助理董楠楠主持,上海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村鎮處處長顧守柏、上海市城市科學研究會秘書長王震國、金山區漕涇鎮人民政府鎮長錢立英、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黨委書記彭震偉分別發表了致辭。
顧守柏、王震國、錢立英和彭震偉分別發表致辭
會議圍繞上海新一輪鄉村振興機制與政策、鄉村振興的規劃體系和規劃編制、鄉村相對集中居住的空間規劃與制度設計、郊野公園與鄉村景觀設計與鄉村振興中的建筑設計共五個分議題展開討論。顧守柏處長、上海城策行建筑規劃設計咨詢有限公司董事長詹運洲、上海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規劃三所(新農村研究中心)副所長周曉娟、漕涇鎮人民政府高楠副鎮長、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欒峰、姚棟、董楠楠和王紅軍四位副教授以及上海同濟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璟博士在會上做主要發言。
顧守柏處長在《上海新一輪鄉村振興的空間機制和政策》的演講中指出鄉村是上海核心功能的承載地,需要在全球城市目標指引下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逐步通過村莊布局規劃、郊野單元(村莊)規劃、村莊規劃設計三大層次構建鄉村規劃體系,推進上海在邁向全球城市目標下的鄉村振興實踐。
顧守柏處長
詹運洲博士在《鄉村振興導向下的郊野公園規劃設計實踐——以漕涇郊野公園為例》的演講中首先指出上海第一批郊野公園存在缺少鄉村特色、園林化風格嚴重、動遷成本高等問題。他建議鄉村振興需要與郊野公園規劃融合,注重以產業為核心,以生態為支點,以文化為特色、以組織為根基,以富裕為目標,通過推進集中居住與鄉村風貌優化留住村民的具體措施實現鄉村振興的總目標。
詹運洲博士
欒峰副教授作了題為《小微漸進:鄉村規劃建設模式的實踐探索》的演講,通過常州市梅林村小型化、微更新、漸進式的鄉村規劃實踐,利用村莊閑置空間更新為小菜園和棄置宅基地改建為田園居會所的兩個微更新案例,提出小微漸進,抓住創建機遇和探尋多種模式,是促進村民參與、組織振興、文化振興的重要過程。
欒峰副教授
周曉娟副所長在《鄉村振興背景下上海鄉村規劃體系和編制思路的探索》的演講中借鑒了德國鄉村規劃經驗,系統梳理了上海鄉村地區的特點, 指出上海的鄉村規劃落腳于生產、生活、生態、文化四個基本定位,村莊布局因地制宜形成“E+X+Y”布局方案(E指城鎮新社區、X指農村新社區、Y指保留的自然村落)。
周曉娟副所長
高楠副鎮長通過1年來的工作體會介紹了《江南水鄉水庫村的鄉村振興實踐》,指出鄉村規劃要從認識鄉村做起,要重視改善人居環境,加強黨建引領培養鄉村人才。此外還可結合鄉村規劃師、鄉賢座談、鄉村藝術季等其他方式重塑田園魅力。他也指出鄉村振興存在缺資金、缺人才、缺保障、缺支持四個主要問題,并就個人工作體會給出了相應的建議。
高楠副鎮長
高璟博士在《循跡啟新:文化景觀視野下的鄉村規劃探索》的演講中通過浙江、江蘇、上海鄉村振興戰略的政策梳理,做出長三角處于城鄉發展要素雙向流動的城鄉關系融合期的判斷。他基于文化景觀的理論脈絡和應用價值,分析了江南水鄉文化景觀的內涵,建設性地提出文化景觀和空間更新協同、與產業振興協同、與社區營造協同的三大核心對策。
高璟博士
姚棟副教授提出了在上海的鄉村振興中需要《可復制可推廣的農村相對集中居住的設計模式》。他指出上海鄉村發展存在鄉村肌理偏于呆板、居住建筑質量欠佳、廓形缺乏自然融合等主要問題,并通過解讀“新江南田園”的核心概念,提出了強化自然稟賦、生產性公共空間、傳統輪廓與未來內涵、生產與生活的兼容四大核心工作方向。
姚棟副教授
董楠楠副教授作了題為《從郊野公園到鄉村景觀:實踐與研究》的演講,他結合水庫村的景觀設計實踐分別從田、路、林、水、村五個方面提出了什么是適宜的鄉村景觀的問題,介紹了通過水庫村的鄉村實踐、駐村設計、畢業設計等方式培養未來規劃師了解和參與鄉村振興的重要性,并從技術創新、文化事件、人才培養、設計轉化四方面展示了團隊的特色工作內容。
董楠楠副教授
王紅軍副教授在《空間-場所-地方:鄉土環境中的設計實踐》的演講中從“風土建筑”的基本概念引入,指出“風”即習俗和文化,“土”即場地和地方。他通過在拉薩和貴州參與的風土建筑案例,強調物質環境優化作為觸媒可以帶來人地關系的改變、建造方式的改變等變化。最后他結合水庫村為老活動中心、村民中心改造等具體的建筑設計項目進行了相應的分析。
王紅軍副教授
會議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