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發布了2019年度國家級和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名單,教育部認定首批4054個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其中中央“賽道”1691個、地方“賽道”2363個。同濟大學共有23個專業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居上海高校首位。其中我院入選三個,分別是建筑學、城鄉規劃和風景園林。
我院入選專業簡介
建筑學
1 培養目標
培養適應國家建設需要,適應未來社會發展需求,具有基礎扎實、知識面寬廣、綜合素質高,掌握建筑學科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的設計方法,具備建筑師的職業素養、突出的實踐能力,具有國際視野,富于創新精神,能夠成為引領未來的社會棟梁與專業精英。
2 特色優勢
作為國家一級學科,下設建筑設計及其理論、建筑歷史與理論、建筑技術科學、城市設計及其理論、室內設計及其理論、建筑遺產保護及其理論六個二級學科。于1952年在全國高等院校院系調整時設立,歷史悠久,是同濟大學的優勢學科和優先發展學科,也是我國建筑學領域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的重點基地之一,首批通過全國建筑學專業評估(1992),先后入選上海市重點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和上海市高峰學科。2017年建筑學專業入選國家雙一流重點建設學科行列。
本專業教育堅持以現代建筑的理性精神為靈魂,以自主創造、博采眾長的學術品格為本色,以當代技術與地域文化的并重交融為導向,以國際學科前沿的跟蹤交流為背景,堅持“當代的、中國的”原創精神。經過60余年的發展和幾代人的持續努力,形成了扎根本土、放眼國際、服務社會的獨特培養體系和培養特色。
本專業還開設室內設計方向和城市設計方向。
3 國際交流
本專業對外交流頻繁,國際學術合作交流十分活躍,先后與海外100多所大學建立合作聯系,與30多所大學建立實質性合作,與17所大學共建雙向雙學位聯合培養項目,形成了完善的國際化培養模式。國際建造節、國際聯合設計教學、海外訪學計劃、國際雙學位培養、國際夏令營、國際博士生院、國際論壇和國際聯合科研等一系列項目,為人才培養提供了國際一流的學術氛圍,并形成了特有的全球化影響。
4 未來發展
本專業的畢業生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除進入研究生階段繼續學習深造以外,畢業生的主要去向包括:各級政府的規劃、建設主管部門,國內外各類專業設計機構,房地產公司等企業單位,大專院校、研究所等科研教學機構,自主創業等。
5 杰出校友
本專業培養了一大批專業精英和社會棟梁,可謂桃李滿天下。校友中有魏敦山、鄒德慈、潘云鶴、鄭時齡、常青等院士,也有唐玉恩、時匡、鄭國英、沈迪、邵韋平等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還有普利茨克獎獲得者王澍,建筑師柳亦春、園林專家陳曉麗、歌唱家朱逢博、攝影家王小慧等著名專家,活躍在設計創作、創新創業、行政管理、文化藝術等各個領域。
城鄉規劃
1 培養目標
培養具有新時代的社會責任感、團隊精神、創新意識、國際視野和可持續發展理念,能夠勝任空間規劃編制和管理的高水平專業人才,以及跨學科的復合型專業領導者。
2 特色優勢
師資綜合實力最強。1952年,同濟大學在全國最早設立城鄉規劃專業,師資規模大、各專業方向布局齊整,為國家規劃和建設事業的人才培養做出了重要貢獻。
學科評估等級最高。在最新一輪的學科評估中獲得最高A+評級,在國內居于領先地位,在國際上具有廣泛的影響力。
核心引領地位顯著。城鄉規劃學科在城鄉發展中具有核心引領地位,基于城鄉發展客觀規律的深入研究,通過規劃編制和管理引導國土空間的可持續發展。
3 國際交流
本專業與國外和港澳臺地區的大學和研究機構的學術交流、互動頻繁。除了國際知名院校和學術機構外,還包括國際組織(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世界銀行、歐盟、國際燃氣組織等)和國際著名的科研基金會(如法國動態城市基金會、美國能源基金會等)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
依托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大平臺的廣泛影響力,每年學院都有多位來自世界各地的著名學者來訪,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各類講座的聆聽和互動,成為學生課外自主安排的主動學習。同時,也創造和利用一些機會,例如與歐洲、臺灣、香港等高校的交流互換生項目;借國外高校的教授來學院訪問之機,安排在理論課程中的客串講課;畢業設計和課程中引入國際合作研究課題,中外學生在同一個設計小組中交流學習,以及國外高校的教授也參與設計課的指導等。
4 未來發展
本專業畢業生具有跨專業的領袖人才潛質,能夠跨專業擇業。目前很大比例選擇繼續攻讀碩士研究生或出境留學,就業單位包括各類設計單位(規劃設計院或建筑設計院等)、政府管理部門(規劃局或建設局等)、城投公司、房地產開發企業等。
5 杰出校友
杰出校友有鄒德慈、吳志強院士,美國伊利諾斯大學芝加哥分校終身教授張庭偉、四川省政府副省長楊洪波、江蘇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廳長周嵐、廣東省建設廳廳長張少康、原國家建設部部長汪光燾、原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李曉江等。
風景園林
1 培養目標
培養面向整個國土、城市與鄉村的自然和人文資源的保護、利用和人居環境空間建設,培養服務國家公園、風景名勝區、旅游景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地質公園、水利風景區等城區與郊野環境、城市景觀、公園綠地等資源用途管制與空間治理、規劃設計和建設維護方面的風景園林專業引領者人才。
2 特色優勢
學科理念三位一體:堅持風景園林學、城鄉規劃、建筑學三大學科的三位一體,倡導工學、農林學、藝術三類院校,三位一體,創立了資源與歷史、規劃與設計、工程與技術三位一體學科體系,在學科核心內涵上,創立了空間形態、環境生態、行為文化的三元核心理論。
專業教育引領創新:教學思想、教學體系、教學計劃、教學教案、教材為國內眾多院校效仿與采用。
科研與實踐前沿:完成國家級科研項目課題30余項、出版專著教材85部、學術論文1000余篇、完成風景園林規劃設計項目600多項。
教學模式國際化:推進中外聯合設計教學模式,實行中外教師、學生互動,科目、學分互認的國際化合作方式。
就業服務國家需求:畢業生除繼續進入研究生階段學習以外,主要去向是在各類調研規劃設計研究院、企業、政府部門從事風景規劃與園林設計、風景治理與政策法規、資源評價與生態服務、旅游游憩策劃與產業開發等工作。
3 國際交流
本專業對外交流頻繁,國際學術合作交流十分活躍。分別與德國、荷蘭、法國、意大利、西班牙、奧地利、瑞典、芬蘭、英國、愛爾蘭、美國、澳大利亞、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家及港澳臺地區等近20多所國際知名大學的相關學院建立了多層次的、長期的合作與交流關系。同時,根據合作方的不同優勢和條件,進一步拓展合作的對象和方式,形成豐富立體的合作交流構架,為國際雙學位、學生交流、教學合作、科研合作奠定了基礎。
4 未來發展
作為風景園林學科進入國家“雙一流”建設名單的4所高校之一,同濟大學風景園林專業在新時代的發展機遇廣闊。隨著“生態文明建設” 的大背景下,風景園林的服務領域逐步擴展到國土全域的自然資源與文化景觀、新型城鎮與美麗鄉村、棕地修復與濕地保護、健康休閑與全域旅游等。
5 杰出校友
本專業培養了諸多優秀校友,如擔任南京林業大學校長王浩、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院長王向榮、上海復旦規劃建筑設計研究院景觀院長施海濤、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規劃系原主任韓筍生、中國建筑文化中心公共藝術部主任潘亞元、上海市規劃與國土資源局原總工俞斯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