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9-22日,由同濟大學、上海同濟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同濟大學社會學系?城市與社會研究中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遺產培訓與研究中心(上海)共同主辦,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城市規劃系、同濟大學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社會學系聯合協辦的2016年城市與社會國際學術論壇?城市對話系列第七期活動、世界城市日系列活動、公平城市與城市治理高峰團隊學術活動在同濟大學文遠樓三樓成功舉辦。本期城市對話包含兩場專題講座和一場主題研討會,特別邀請了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社會學教授Christian Topalov和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歷史學教授Isabelle Backouche,與來自復旦大學社會學系、廈門大學人類學與民族學系、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同濟大學城市規劃系和同濟大學社會學系的十余位學者展開了跨學科、多角度的交流,深入探討了城市歷史、城市轉型、城市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問題。
12月19日晚上六點鐘,Christian Topalov教授作了題為“1920年代的芝加哥社會學家”的講座,詳細介紹了他如何借助檔案資料了解到芝加哥社會學家研究當時的芝加哥時所采用的方法,以及“社區”這一概念與社會改革派實踐之間的關系;他通過檔案資料還觀察到,1930年訪問芝加哥大學的法國社會學家Maurice Halbwachs難以理解在他眼前產生的用實地調研方法進行社會學研究這一科學創新。講座由同濟大學城市規劃系楊辰博士主持。演講結束后,復旦大學社會學系于海教授、同濟大學城市規劃系黃怡教授、同濟大學社會學系張俊副教授與Christian Topalov教授展開了精彩的對話。
12月20日晚上同一時間,Isabelle Backouche教授作了題為“巴黎人與塞納河:消失的歷史,1750-1850”的講座,描述了自十八世紀以來、巴黎人及其實踐逐漸遠離塞納河的變遷過程,審察了變遷過程中的行動者及其動機。講座由同濟大學社會學系陳晉博士主持,同濟大學城市規劃系張松教授、廈門大學人類學與民族學系張亞輝教授、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朱明副教授與Isabelle Backouche教授進行了對話。
12月22日下午兩點,本期城市對話的最后一場活動準時在文遠樓三樓拉開序幕,同濟大學城市規劃系周儉教授、同濟大學社會學系栗曉紅副教授、同濟大學社會學系鐘曉華助理教授與Isabelle Backouche教授和Christian Topalov教授開展了廣泛的跨學科城市對話,同濟大學社會學系朱偉玨教授主持了本次研討會。Isabelle Backouche教授以20世紀的巴黎馬萊區為例,分析了“城市轉型的社會歷史”;鐘曉華助理教授以“城市權利與空間權力”為題,反思了上海石庫門舊街區的中產階級化;Christian Topalov教授介紹了他關于“城市的詞語”的國際研究項目,并闡釋了ghetto一詞在不同時空的不同含義,強調關注詞匯背后的時空背景;栗曉紅副教授以河南省某縣為個案,分析了城鎮化進程中、地理區位對鄉村兒童擇校的影響。周儉教授對Isabelle Backouche教授和鐘曉華助理教授的發言進行了回應,認為在當前大資本進入城市更新的背景下,需要考慮多樣化的途徑;此外,要細化對紳士化問題的考慮,關注紳士化街區的低谷地帶。幾位學者對城市歷史、城市詞匯、紳士化、城市更新、教育不平等等方面的分析深入淺出、異彩紛呈,既相互聯系、又各有特色,為聽眾呈現了一場豐富的學術盛宴。
城市與社會研究中心將陸續整理這三場活動的詳細內容,發布于微信公眾號“上海城市研究”,敬請關注。